興福堂的名單

 
  1. 一. 引言

       興福堂已經快到第二十四週年,回望過去一幅幅的合照,見到很多不同的面孔,想起很多不同的人及片段,也想到目前的情況,同時亦想到未來,興福堂及當中的人將來會如何呢?

       今天的相片就如聖經中不同的名單,也產生同樣的作用。

 

  1. 二. 經文分析

        當猶太人於主前538年在波斯王古列的准去下回歸故土,返回耶路撒冷,當時有一批百姓回歸,名單記載於以斯拉記二1~70,他們回歸後開始重建的工作,而最重要是重建聖殿。時間過得很快,尼希米於主前444年左右因聽聞回歸百姓的境況,心有感動之下奉波斯王命回歸耶路撒冷始重建城牆的工作。到了第七章,當城牆重建完畢後,但城是廣大,但人民稀少,原來硬件完成,但要做的功夫仍有很多,在尼希米記七4~73,神感動尼希米找著第一次回歸的名單,就是以斯拉記二1~70。是相同的記載,兩段記載前後已經歷超過一百年,就如重溫當時的照片一樣,作者這樣的安排是經過精心的設計,有何作用呢?

1. 首先這會是一個漢堡飽的效應,簡單來說是首尾呼應,在聖經裏這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,夾在中間的是戲玉。在中間我們所發現的是神發動祂的子民重建聖殿,同時亦重建人民過神所喜歡的生活,尼希米記則重建城牆,聖城.當中雖然經過一百年,但兩個名單將這一百年所發生的事緊扣在一起。

2. 另外舊約早期的抄本及翻譯本,原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是合併的,只是後期才分開作兩卷書。兩書合起來最多是甚麼?原來合起來至少有九個不同的名單.有些很長,有些很短,但這些我們很怕看到的名單卻是了解這兩卷書的中心。在這一百年中所穿插的是一個個的名單,而重建完成後又有幾個名單,你可以下一個這樣的結論,作者要你看是甚麼?一個偉大的領袖,還是一班又一班的人曾經在回歸後重建的事上所付出的努力?聖經的焦點從英雄轉到群體,由領袖轉到人身上。

  當城牆建成,他們高興歡呼,又守住棚節,又在神面前立約,又行城邑告成之禮,他們因著一切大功告成而歡喜,但他們所看到的並不是這一點,而是在這一百年來有很多人曾經付出過,今日才有這樣的成果。回歸的英雄固然重要,例如:所巴伯羅、以斯拉及尼希米.他們在重建家園的事上有很大的貢獻,但不能忽略了今天的成就,其他人是功不可抹。

  事實上面前回歸重建的工作,每一個人都履行了他們的歷史使命,尼希米了重建城牆外,又帶領百姓守節、同心在神面前悔罪,並且立約跟從神,要使利未人及祭司可以專心在聖殿中供職,又使百姓不娶外邦女子為妻,影響他們的信仰純正、並且守息日等。他作為省長可以做的都做了。可惜是當他回波斯再重回故土時發現,他之前所做的,百姓故態復萌,全部打回原形,尼希米於是責備百姓,並且撥亂反正,故事就停在這裏了,發展會如何?留待聽眾去譜寫下去。

 

  1. 三. 反省及應用

  在我事奉的經歷上我見過很多人:有些人認為自己甚麼都不懂、有些人冷眼旁觀、有些人只說話,但從不會動手、有些人只會不斷批評,從來未見他有甚麼實際的意見及行動。我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,但其實有人的地方才會有實力及動力。只怕你不動,當你肯動的話,會牽一髮而動全身。教會領袖重不重要,同工重不重要,我十分肯定他們的角色,他們是行前一點的那一班,但任他們多強大,只有他們教會會成長嗎?事實在群體中不是沒有您就不行,但您的存在卻會為群體帶來不同。以弗所書十分清楚,是各盡其職,建立基督的身體。又如哥林多前書十二章身體的比喻,各人都是互為肢體,身體的不同部份都各有功用,沒有任何一部份都會造成虧損。不能人人都是某一個部份,而是每個人互相配合。但可能會有被認為不體面或俊美的肢體,但要給他加上體面。因為大家都是互相配合的。在比喻提醒給我們不同提醒:

  1. 彼此欣賞,雖然人多會手腳亂,又或者意見多,但總是比起一個人好的。學習欣欣賞同伴及大家的不同。
  2. 1. 不要輕視自己,不要妄自非薄。自憐是魔鬼最大的詭計。
  3. 2. 不要自視高,不可一世,要知道人人都很重要。
  4. 3. 不要爭競及比較。不需要有嬴有輸,在教會中一合作事奉不需眼紅,反倒要為別人的成就感恩。最重要是可以建立別人,令別人成功是很滿足的。正因人人都各有不同恩賜角色,就更不需要強過別人。
  5. 4. 不要為出於自我感覺良好而批評,很多人以為自己看到很多問題就肆意批評,但作為一份子,當您批評時是帶著同感心嗎?舊約先知也會評擊自己的同胞,但他們不是不可一世的,而是身同感受,帶著淚去指責。

  我承認我們都是小薯仔,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物,但聖經中往往神都可以使用小薯來成就祂當時歷史的任務。每人只做一小步,但都可以向前邁進,我明白年青人都會感到無奈,改變不到甚麼,但改變往往都不是一朝一夕,需要耐性。無論是教會制度上的改變,或者生命的改變,都不是一時三刻。就如回歸重建的功夫歷盡百年,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,整個改變進程卻是緩慢的。

  今日我們是站在建立教會的關口,您的名字在其中.當教會三十週年堂慶或五十週年堂慶時,在這歷史中有沒有您的名字在其中?沒有只是吹水及旁觀的人,教會一定有前途。